多面汪国真

来源:食品界 2017年11月20日 16:17

多面汪国真

汪国真是记者崇拜的偶像,喜欢他是从喜欢他的诗开始的。他的诗给人的感觉是既琅琅上口,又寓意深刻;既阳光灿烂,又如春风拂面。特别是那首《生命总是美丽的》至今还让记者记忆犹新。“不是苦恼太多,而是我们的胸怀不够开阔,不是幸福太少,而是我们还不懂得生活。忧愁时,就写一首诗;快乐时,就唱一支歌,无论天上掉下来的是什么,生命总是美丽的。”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喜欢诗歌的人对他一定不会陌生,汪国真热是那个时代的文化符号之一。

汪国真诗的魅力,成为了那个时代闪亮的印记。如今,他不仅写诗,而且写字、绘画、作曲。他的身份也在不停地蜕变,由诗人衍变成书画家、作曲家。他说:“我的朋友说我总是能很快到达一个境界,比如写诗,写成了一个现象,也写到了课本里;写书法,居然写成了国礼;作曲,作品被收入中国音乐学院的教材。有人说我的诗不好,我却要证明,我不仅诗写得好,在其他领域我也是可以的。”

二十多年前,记者就读过他的诗。那时没有想过,也不敢想,自己有一天能与他见面,同时获得他赠送的签名作品。二十年后,诗集中那个让记者感到遥不可及的作者与记者有了面对面的交流机会。在交流的过程中,记者对他的整个人生历程有了一个全新的了解和认识。

生活中的汪国真看起来很普通,一身橄榄绿的大衣穿在身上,说话慢条斯理,俊朗的国字脸上,笑起来会露出深深的酒窝。他的笑容和二十年前印在诗集上的照片一模一样。如今,即将步入老年行列的他精神面貌与实际年龄相差甚远,岁月在他的脸上没有留下多少痕迹,唯有那深深地、响亮地、红遍大江南北的,甚至作为国礼飘扬海外的便是他不停创作出的作品,而这样的痕迹便是成功的鉴证。

他的诗

1956年6月,汪国真出生于北京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71年初中毕业,由于成分问题没机会上高中,便进了北京仪器厂当工人。工厂里有个说法叫“车钳铣,没法比”,说是车工钳工铣工,属于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工种。因此,从1971年到1978高考前这段时间,汪国真一直做着一份在当时算很不错的工作,没有像其他很多同学一样上山下乡。

1978年恢复高考时,22岁的汪国真随着高考的热潮进了考场,但由于数理化底子薄,为扬长避短,他选择了文科,从而顺利考入广东暨南大学中文系。

中文系有比较浓的创作氛围,汪国真也算是一个创作积极分子。他没事的时候就写点东西,但为何会选择写诗呢?汪国真说,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经常会有诗的火花,有诗的感觉;还有一个原因是当年我的字写得很差。那时候没有电脑,如果写小说很长,编辑看着不舒服,所以选择了写诗,一般都控制在十行以内。”

那时,阅览室是汪国真每天最喜欢去的地方,那里可以翻阅各种报刊。为了投稿,汪国真抄录了很多报纸杂志的通讯地址,并且细心揣摩它们的文字风格,然后逐个投稿。投稿的路也并非顺利,常常也遭遇到不少退稿。每次,汪国真都把退回来的稿子换一家再投,反反复复循环,乐此不疲。

功夫不负有心人。1979年4月13日,这个日子对汪国真来说是有着非常意义的日子。直到今天再度谈到这个事情时,他还依稀记得,仿佛如昨。汪国真说:“那天在食堂吃饭时,一个同学对我说,‘汪国真,《中国青年报》发表你的诗了。当时,我都不相信,因为没往那里投过稿。同学说真的,好像是写学校生活的一组小诗。于是找来报纸,看到4月12日的《中国青年报》上确实发表了我的诗。”

汪国真看到自己的诗变成了铅字,那种感觉是幸福的,是激动的,但也让他感到费解。他不知道,自己的作品怎么就上了报纸。 过了一个星期,《中国青年报》记者梁平给他来了一封信,信中说:“汪国真同学,你好,我在你们学校的刊物上选了你的诗发表,现寄上稿费两元,希望你以后继续给我们报纸投稿。”

这封信和稿费给汪国真“莫大的鼓舞”。拿着那封信,他感觉是拿着了一种神圣,一种无法言表的喜欢。自己没主动投稿,居然能被大报选中。

汪国真说:“我喜欢把哲理融入到诗中。因为我喜欢历史哲学,所以常把自己的一些思考融入到诗中。文学源于生活,包括爱情诗。现在,我的性格比较外向,但年轻时是非常矜持、非常内向的。最初我写诗也是为了勉励自己,解决自己的困惑。”这就是汪国真的真诚。

汪国真如他的名字一般真。他真诚写诗,忠于本心,忠于真我。就是这一点,使他赢得了大家的喜爱,为此,他的诗的手抄本在大中学校里传播甚广。北京某中学一位女教师有一次上课时偶然注意到,有些学生不认真听讲,好像在偷偷摸摸地抄什么东西。她“查获”了学生们传抄的东西,发现是汪国真的诗,便问学生们为什么要抄这个。学生答,喜欢。女老师回家后无意中向在学苑出版社任职编辑室主任的丈夫孟光说起此事。一个出版人的敏感,使孟光意识到这里的商机。他找到汪国真,要求出版他的诗集,并且开出了三个条件:最快的速度,最高的稿酬,最好的装帧。面对这样的机会,汪国真答应了。1990年某天,《北京晚报》发了一条消息:“诗人汪国真首部诗集出版。”可当时书还没发到书店,孟光说有一帮读者当天就把学苑出版社包围了。汪国真去逛王府井新华书店,发现柜台上贴着条子:“汪国真诗集未到,何时到货不详。”汪国真好奇地问书店售货员,贴这条子什么意思。售货员不认识汪国真,说:“谁知道这汪国真是谁啊,反正问的人太多了,麻烦,干脆就贴一条子。”如此大卖的情形在出版业来说是少见的,有人把这一年称为出版界的“汪国真年”。

今天的汪国真说:“1990年出版诗集已经非常困难了,一般出书的渠道跟现在一样,第一,作者自费出版;第二,作者包销多少册以后出版社给你出版,就这两个渠道。出版社很难主动找一个人出诗集,我的第一本诗集实际上是读者推出来的,不是我去找出版社,而是出版社来找我。我应该算是幸运的!”

他的书画

汪国真的诗获得了大家的认可,而他的书画同样获得了大家的认可,可以说,他是个诗人,但他同时也是书画家。

汪国真非常坦诚地说:“如果说我有书画造诣,那得益于诗。1990年因诗成名之后,社会活动增多,不断有人找我题词什么的,但我的字很难看。于是从1993年开始练书法,起初只是为了把字写好,没想到越练越有感觉。先是学欧阳询的楷书,后来学怀素、张旭的草书,为了有更多的练习机会,甚至书信往来也改用毛笔。 后来时代文艺出版社一位美编发现我的字写得很好,建议出一本书法诗集。1996年,我的第一本书法作品面世,逐渐得到大家的认可。从2005年起,我的书法作品成为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的礼物。最初只是为了把字写得更好点,但写着写着就逐渐有了自己的风格,逐渐成就了自己的另一项业务。”

其实,说起汪国真的字得到认可,还有两件逸事。有一次汪国真邂逅一位收藏家,收藏家对他说,他那里有汪国真的。汪国真十分惊讶,“我并未卖过字画,也与你素昧平生,此话从何说起?”

原来,该收藏家是从汪国真写给一个朋友的书信中收集的。还有一次,汪国真在琉璃厂的一家古玩字画店里看到自己的两页信以千元高价待沽。这时,汪国真才恍然大悟:原先只是自娱的书法作品已流落在外,并得到了行家的认可。

汪国真曾在一首诗里说:“从别人那里,我们认识了自己”。的确,汪国真的诗作就是先在读者中悄然传播后引起热烈反响,然后才影响到媒体的,他的字、他的词也经历了相似的境遇。汪国真先后为《北京日报》、《北京晚报》、《羊城晚报》、《劳动报》等题写刊头,为上海印钞厂印制的邮币纪念册题字并创作内文诗词,为韩国大韩航空公司题写旅游图,为五台山、九华山等名胜风景创作诗词、书法作品等。

他的作曲

此后,汪国真又在作曲方面有所发展,他把中国古诗词用优美的旋律记录下来,出版了一本《小学生必修80首古诗词曲谱》和唱片,让中小学生以旋律记古诗,从此不再枯燥地死记硬背。

从诗人到书法家最后到作曲家,如果不了解的人认为汪国真是一次次地在“大转型”,对此,他并不认可。他说,他并不觉得自己有多么大的转变,他认为诗歌与音乐本来就是一体的,自己并没有刻意去抛弃什么,追随什么,不存在转型的问题,因为他本来就对音乐十分感兴趣,应该说有这方面的天赋和才能。七八年前,汪国真就开始了对古诗词的谱曲创作。对于很多媒体所宣传的“从诗到歌的华丽转身”,汪国真看得很淡,他认为那只不过是不同时期创作方式的不同而已,在进行音乐创作的同时,他并没有把诗歌创作扔掉,依然保持着写诗的习惯,他说他从未离弃过诗歌。汪国真说:“作曲也是因为个人爱好。我从小喜欢音乐,也学过乐器,有一定音乐基础,对音乐还是比较有感觉的。有好几个歌手唱我的歌都哭了,白雪在录制我作曲的《但愿人长久》时,哭得唱不下去了。从歌手那里,我知道我的音乐是可以催人泪下的。目前我的作曲已有四五百首,其中大多数是为古诗词谱曲。”

关注食品安全

与汪国真的交流是愉快的,我们不光谈了诗、谈了书画,还谈了作曲,最后也谈了食品安全的问题。

汪国真说,民以食为天,世界上最大的事情是吃饭。人活着,一日三餐,无论是谁也离不开吃饭问题。如今的食品市场乱象丛生,一件件食品安全问题的频现多少也影响了经济秩序,同时也让百姓担忧。比如,以前报道的三聚氰胺事件的问题奶,致使整个奶业都收到影响,也使吃了问题奶的不少人身体受到伤害。因此,人吃了问题食品,轻者会伤害身体健康,重者能夺人性命。食品安全关系到每一个人。对于每次的食品安全问题,有关部门应该加大力度,惩治不良企业,追责涉事相关人,不能有任何的姑息和纵容,对其视而不见即为犯罪。对食品安全制定出更严厉的政策,并严格实施。解决好食品安全问题,让百姓吃放心食品比单纯追求经济增长更有意义。作为食品企业要有社会责任感。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去牺牲百姓的健康。但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仍然任重道远。

成功在路上

如今的汪国真应该说是成功的。但汪国真说,我是幸运的。其实,成功不能简单地用“幸运”二字概括。因为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而成功需要努力与机遇。因此,汪国真的成功与他的刻苦努力分不开的。当别人在消遣娱乐时,他在兢兢业业地写作;当别人在玩耍休息时,他在孜孜不倦地临帖;当别人在挥洒空闲的时间时,而他则在利用这些时间在进行努力创作.......他放弃了一些休闲的时间,追求到了人生的最大值。

努力只是走向成功的条件之一。在成功的路上也需要一种方法。汪国真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进行研究,总结规律,并按规律办事。汪国真举例说,自己当初写诗前,曾分析了文学史上诗的流传不外乎三个条件:其一是通俗易懂,其二是引起人们共鸣,其三是经得起品味。自己的诗正是把握了这样的规律入手,来进行创作的。汪国真苦习书法,除了提高自己书法水平的初衷外,也是受到别的事情触动的。汪国真说,说起来,还得感谢《光明日报》。多年前,他在《光明日报》上看到一篇文章,文中说到一次碑林征文,参与者多是书写古人诗词,能够做到“我手写我口”的极少。文中道,老一辈人尚且如此,下一代年轻人还能否有书文皆通的就更堪忧虑了。别人可能对此文匆匆而过,但汪国真却留心了。处处留心皆学问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正是这样的一个话题,激励了汪国真。他下决心填古词、习书法,从而成就了他。

汪国真说,人生的成功:主要有三条:第一,人生需要审时度势;第二,实力就是机遇;第三,做事情需要专注,认准了就得“咬定青山不放松”。

谈起人生和成功,汪国真没有豪言壮语,都是平常的话。他说,一定要脚踏实地,不要浅尝辄止。做好一件事情然后,再做另外一件事情。把诗写好后,才开始涉猎书画,然后是音乐。如今书画作品已经列为中央领导对外馈赠的艺术品,算是有所成绩,然后开始为古典诗词谱曲。这就是做好一件再做另外一件事。 汪国真说,诗歌本身就具有修身养德的功效,写诗读诗都能使我们更好地生活。

从“诗人汪国真”到“书法家汪国真”再到“作曲家汪国真”,这是人生的不断蜕变的结果。而这一切的成功似乎就如他所写的诗那样,“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只要肯登攀,定会有所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