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12道云南美食的故事,你是不是口水直流呢?

来源:云间e家管家 2018年01月17日 22:26

滇菜,也就是云南菜,

因食材丰富、菜品繁多、口味各异

而有着独特的魅力。

滇菜是最丰富的,

也是最包容的,酸甜苦辣咸,

五味俱全,面面俱到。

而成就滇菜盛名的,

除了其色香味俱全,

还有其背后一段段

曲折离奇的传说和故事。

今天给大家挑选了十二道滇菜,

一起来听听它们背后的故事吧!

1、过桥米线

那一碗热腾腾的过桥米线,很多人应该都吃过,但这碗过桥米线背后的故事不知道大家了解多少?

传说在清代,有一个秀才在南湖的湖心小岛念书,秀才妻每日都要通过石砌的小桥给丈夫送饭。一日,妻子念丈夫读书辛苦,炖了一只又肥又壮的母鸡,装入罐中,正准备把饭送给丈夫,但因有要事给耽搁了。

当她办完事后,发现汤罐还是热乎乎的,原来是厚厚的一层黄油覆盖汤面,起到了保温作用。于是便穿小道,走石桥,送到丈夫身边,将米线在热鸡汤里浸泡后,捞出放入碗里,秀才吃了十分满意。人们为了赞誉这位妻子,便将这种食品取名“过桥米线”。

2、汽锅鸡

汽锅鸡,云南菜系的“镇家之宝”,但这“镇家之宝”背后的故事又是怎样的呢?

相传清朝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到临安府巡视,临安知府命厨师各献一道菜。杨沥综合了当地吃火锅和蒸馒头的方法,创造了汽锅,想做一道汽锅鸡。不料汽锅被盗,杨沥做不成汽锅鸡,被问欺君之罪,要杀头。

幸而皇帝问明真相,免杨沥一死,并把福德居改名为“杨沥汽锅鸡”。从此汽锅鸡名声大振,成滇中名菜,至今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

3、烧饵块

饵块是云南人常吃的早餐之一,而这个早餐也是有故事的。

传说很久以前的一天晚上,昆明知府衙门二堂不知什么原因突然起火,知府气得暴跳如雷,认定是大胆刁民故意捣乱,于是下令,从当天开始,所有百姓一律不准在家升火做饭,禁令有效期三个月,违者严加惩处,绝不宽容。

然而聪明的老百姓们也想出了应对的方法,纷纷从家里搬出炉子,在上面烤起粑粑来,一个个吃得香极了。粑粑也就是饵块,烧饵块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4、大救驾

据传,清初,吴三桂率清军打进昆明,明朝永历皇帝逃往滇西,清军紧追不舍。农民起义军领袖李定国命大将靳统武护送永历皇帝至腾冲,当时天色已晚,此一行人走了一天山路,疲惫不堪,饥饿难忍。

找到一处歇脚之地后,主人图快,炒了一盘饵块送上。永历皇帝吃后赞不绝口地说:“炒饵块救了朕的大驾。”从此,腾冲炒饵块改名为“大救驾”。

5、宜良烤鸭

宜良烤鸭又称滇宜牌烧鸭,是云南省经典的汉族传统名肴,起源于明朝,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相传,在明人洪武年间,颍川候傅友德为征南首领,率领千军万马奔赴云南,同时带上了自己的御厨——南京著名的烧鸭师傅李海山。后来云南统一,傅友德被朱元璋赐白绫而自缢身亡。李海山闻讯后不敢回南京,便隐姓埋名,先后在宜良狗街、宜良蓬莱乡经营起烧鸭生意,如今的“李烧鸭”已是第28代传人。

6、虎掌菌炒鸡丝

虎掌菌在历史上被视为珍品,是向历代王朝纳贡的贡品之一。

相传,明朝初年,朱元璋的孙子建文帝被他的叔叔朱棣夺了王位之后,逃到了云南,在狮子山上当和尚。朱棣派刺客到云南来行刺。一天,建文帝到南华寺传经,南华寺住持南禅法师当晚设素宴为建文帝接风洗尘。刺客探知此事,便潜入寺中厨房,在做好的“巴掌菌”里放了毒药,要毒死建文帝。建文帝不知“巴掌菌”中有毒,把它吃得干干净净。

7、鸡枞宴

西安有饺子宴,昆明就有鸡枞宴,而鸡枞也有属于它的“马甲”。

《本草纲目》中记载:“鸡枞产云南,生沙地间……土人采烘寄远,以充方物”,可“益味、清神、治痔”。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到保山,友人馈赠他鸡枞。明代新科状元杨慎流落到云南,首次喝到鲜美的鸡枞菌汤,以为这种美味不应该是人间所有,因而将其比作“仙境中的琼汁玉液”。

8、火把虾

火把虾源自彝族新年火把节。火把虾不仅外型酷似彝族山寨中燃起的火把,而且口感和做法也别具风味。

话说很久以前,天神派了两名大力神到人间去搜刮珠宝、财物和粮食,彝族的百姓苦不堪言,因此推举了智勇双全的英雄阿提拉巴率领大家与这两个大力神斗争。

阿提拉巴不负众望,智取了两名大力神。天神大怒,派遣蝗虫铺天盖地向凉山扑来,聪明的阿提拉巴立即用松枝和箭竹扎成火把,百姓争相仿效,顷刻间熊熊的火把在各处燃起,将蝗虫通通烧死了,人们战胜了天神,保住了庄稼,获得了丰收。这一天正是农历的六月廿四,从此,彝民在每年的这天,就以点燃火把,载歌载舞作为纪念。

9、傣味鬼鸡

傣味鬼鸡的由来同样与一个民族有关。

这道菜来源于西双版纳傣族当地民族危杀鸡祭鬼的习俗,菜名听起来诡异,味道却是好极了!火红的辣椒,味道浓重的大蒜,加上富有柔韧感的稚嫩鸡丝,使这道菜的色彩犹如夜晚霓虹灯般缤纷,而其浓郁香辣的地方风味更是让昏睡的味蕾马上醒神。

10、石屏烧豆腐

石屏人吃烤豆腐,那更是一道奇特的景观。不管是县城、乡镇的小集镇,还是嘈杂的集贸市场、街头巷尾,都随处可见街边小吃烧豆腐。

相传,六百多年前,石屏县城有一户人家,住着一对夫妻与母亲,可惜婆婆待媳妇并不好,日常生活中,婆婆连普通的豆浆都不愿让媳妇多饮。有一天,婆婆要出远门两三日,婆婆前脚刚一走,媳妇后脚便开始磨豆子、煮豆浆,但当豆浆正开锅时,院子里传来了脚步声,媳妇害怕是婆婆回来了,见着会挨骂,便赶忙端起了烧好的豆浆,往灶上的瓦坛里倒。

当她出门一看,原来是丈夫回来了。于是,她喜滋滋的拉着丈夫进屋喝豆浆。谁知,揭开瓦坛盖子一看,豆浆竟全部凝固成块了。原来,瓦坛子内盛着一些她刚打来不久的井水。无奈之中,夫妻俩勉强尝了尝,惊奇地发现,与过去用石膏卤水点制的豆腐不同的是,这凝固的豆浆味道竟是那样的质嫩味美。

掺入井水后凝固的豆浆,居然比平时用卤水点制的石膏豆腐还要鲜嫩。这一惊人的旷世发现,使石屏豆腐以其独到的制作方式和别具一格的口味,名噪天下,流传数百年之久。清朝时,石屏豆腐就曾一度成为贡品,成了皇室桌上的美味佳肴。

11、芭蕉花炖红烧肉

芭蕉花炖红烧猪肉,也叫“军民鱼水情”,为什么呢?

上世纪八十年代,驻扎在老山脚下的我军某部队官兵,因长期食用各类罐头,食欲明显减弱,加之驻地气候特别炎热,部队士气和战斗力受到了很大影响,炊事班的同志却不知如何是好。一天,越军一发炮弹向该部驻地飞来,把密密麻麻的芭蕉树炸得横七竖八。

炊事班长看到满地的芭蕉花,一时突发奇,便把芭蕉花与红烧肉罐头煮在一起。谁想,这一道搭配怪异的汤菜,刚端上桌不久,就被官兵们吃了个精光。大家都称赞这道菜油而不腻,味道鲜美,而且清凉降火,食后令人神清气爽。后来友邻部队纷纷效仿,这道菜也因此得以传遍所有参战部队。

由于红烧猪罐头是当时部队特有的一种食品,而芭蕉花则属于驻地人民群众的经济作物,所以官兵们就把这道菜亲切的叫做“军民鱼水情”,以此形容老山作战期间良好的军民关系。

12、沾益辣子鸡

滇菜里的辣子鸡,和川菜走的麻辣豪放路线不相同,多了一份妖娆和细腻。说起这辣子鸡的来历,也有一个故事。

话说沾益县的村民龚红云,在十多年前的一个春节,她下厨炒鸡肉时不小心将放在灶边的一碗辣椒面翻泼进锅里,只好将就着一起炒,不料竟做出一道辣香独特的好菜。1987年,她利用街边住房开起了小食馆,逐渐把她家的辣子鸡推成了专营名菜。

看完这12道滇菜的故事,是不是和小编一样口水直流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