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为她们,成都才成为了真正的魅力之都!

来源:西行驿站 2018年01月18日 11:16

编辑丨阿洛

网上曾有一个段子,说是一个老外,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发誓要吃遍中国所有美食。他把第一站选在了四川,然而5年过去了,他还在成都。

虽然是段子,却也诙谐地表达出了一个大家都公认的真理,那就是成都是当之无愧的美食之都!

又看到许多文章里写,来自外地的谁谁谁到了成都游玩,回去后果断辞掉了高薪工作,带着所有的期许与热情,来到成都开起了民宿、饭店,跟这个“前世之地”赴一场今生之约。

我的同事阿布,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成漂”,自从上了大学来了成都,就爱(lai)上了这片土地,四川话说得比本地人还溜,成都大街小巷哪里有好吃的好玩的摸得门儿清,她也一直调侃自己是“假东北人,真四川人”。

我问过她,成都到底有啥子地方吸引她?

她想也不想,直接操起八级四川话说:“成都哪儿都好撒,有令世人着迷的高原美景,有世界级萌宝胖达,有永远吃不够的美食,有时尚又养眼的成都美女(关她这个东北美女啥子事喃?),还有浓郁厚重的古蜀文化……总之去过那么多地方,还是觉得成都最安逸。”

是的,这就是大家眼中的成都!一座低调奢华有内涵的城市,一座靠一只动物、一口火锅就火遍了全球的城市,一座你来了还想再来的城市。

就在这座无数人想把家安于此的都市里,有那么一群传统的手工艺人,一直坚守着自己的初心,用自己的力量为这座魅力之都添上一抹别样的颜色。

无论是蜀绣、漆器还是面人、棕编,都彰显着川人之审美与品位、凝聚了工匠经年累月的虔诚心血。

我们今天要说的银花丝工艺,就是其中最为浓墨重彩的手工艺之一。

要说起成都最具特色的汉族传统金银手工艺品,非银花丝莫属。银花丝工艺,与蜀绣、竹编、漆器一起,并称为成都的“四大名旦”。

银花丝以高纯度的白银作为材料,造型别致,玲珑剔透,每一件作品都散发着迷人的光泽和高雅的气质,尽显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

说起银花丝的历史,早在汉代金银花丝制品就已出现,距今已有1700多年。那时它的主要作用是作为皇家贡品,供皇家贵族所用。

到了宋代时,成都的金银器制作已非常精美,四川德阳则曾出土过一批宋代时期成都打造的银器,莲花杯、花型壶等的做工都十分精妙。

明清时期,成都的金银花丝大量使用“堆丝、填丝、垒丝、炭丝、錾刻”等工艺,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平填”花丝技艺,独具特色。

在古时,花丝工艺讲究“三年零一截”,意思是学习花丝工艺至少要三年才能出师,那“一截”具体是多久,全凭师傅说了算。

银花丝的工艺学起来十分不容易,工序非常繁杂,制作工具多达上百种。不同于瓷胎竹编的“依胎而建”的特点,银花丝技艺最大的特点是“无胎成形”。

先是根据设计稿选取不同粗细的纯银丝,制作出一个图形边框,然而再用掐丝、填丝、织编和累丝四大技法对中间的图文进行填充和编织。

如何填充,如何编织,全靠手工艺人的艺术感悟及手上功夫。

众所周知,银器会与空气中的硫及其他氧化物发生反应变成黑色的硫化银。而银花丝工艺中对白银的防变色处理,就能很好的改善这种情况,从而使得银花丝工艺品保持着一种柔和又稳定的颜色,显得优雅又高贵。

2008年6月7日,银花丝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然而,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下,这样美丽的工艺品却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银花丝的烧蓝、堆景、无胎成型的技术正面临后继无人,錾片技术更是随着最后一位掌握该技术的工艺师傅的离世已经失传。

时光是无情的,不会同情任何人,任何事,任何物。然而,我们的内心深处还是有一种盼望,希望这些凝结了古人智慧与心血的技艺,不要就此于历史长河中消失不见。

毕竟,手工艺人所精心打造出来的手工艺品,比起批量化生产的那些,始终要多了一些令人感到暖心的手温,及人味。

我们的成都,正是因为这些温度,才被人所爱;正是因为这些人味,才留得住人。

声明

本文稿件由西行驿站编写

如需转载请联系小编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