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有一种美食叫捶丸

来源:客家人 2018年02月10日 17:48

“捶丸”的说法始见于元朝,指的是流行于我国古代的一项体育活动(唐朝称“步打球”),被誉为“高尔夫球的鼻祖”。

山西省洪洞县广胜寺水神庙内有“元代捶丸壁画”,是反映时人热衷“捶丸”运动最有力的证据之一。明朝画家杜堇的《捶丸仕女图》则为我们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明代仕女捶丸的场景。

同样两个汉字,客家人却有着不同的理解。在客家人看来,“捶丸”只有一个意思,那就是肉丸,因为传统的客家肉丸都由手工捶捣而成,故称“捶丸”。

长期以来,因为客家人都是以农为本,牛作为普通家庭最为宝贵的劳动生产力,不可能被轻易宰杀来吃(实际上,不要说寻常百姓家,直到清末,皇宫里都是禁止食用牛肉的),而其他野味、海味又不容易获得,故而以往的客家捶丸一般指的都是猪肉丸。

时至今日,在一些土生土长的客家人看来,捶丸就只是猪肉丸的意思。只能说,客家捶丸在广义上包括牛肉丸、牛筋丸等其他非猪肉类的肉丸子,在狭义上专指猪肉丸。

现在客家市场上售卖的捶丸常见的有猪肉丸、牛肉丸、牛筋丸和鲩丸(即草鱼丸)几种,还有比较罕见的如驴肉丸等。不同肉质的丸子大小不一、颜色各异,但都注重质感和弹性,在吃法上,因为肉丸做好后已是熟食,所以客家人一般用来煮汤,偶尔也会将一粒粒肉丸对半切开,配上西芹等青菜小炒。

《礼记》记载:“取牛、羊、麋、鹿、麇之肉……捶反侧之,去其饵,孰出之,去其猄,揉其肉……”也就是说,把牛、羊、鹿等兽类的肉反复捶打成绵烂状,去其筋腱,捶捣成肉茸,即成为“周八珍”之一的“捣珍”,可供周天子享用。

客家捶丸就是对“捣珍”的继承与发展,具有“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的特点,首先,在用料上,从最初的“牛、羊、麋、鹿、麇之肉”逐渐简化、固定为猪、牛、鲩(草鱼)几类。其次,在口感上,几经改良后,客家捶丸变得更富有弹性,非常有嚼头。再次,在吃法上,如前所述,客家捶丸十分简单,常配以青菜、豆腐煮而食之,最后再撒点葱花,清淡爽口。

当然,捶丸也可以是小吃,被串成一串儿,谓之“捅肉丸”。梅州城区以前经常见到骑着三轮车卖肉丸、“捅肉丸”的商贩在沿街用客语高声吆喝,成为小城的一道亮丽风景。

耕作人/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