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美食」拼搏之人的心酸只有它懂

来源:侃扯联盟 2018年05月11日 18:03

中国文明博大精深,我们炎黄子孙,把对文明的探索,融进了生活,与爱国情怀相互结合,发挥的淋漓尽致,恰到好处。有一首诗——《寒具诗》:纤手搓来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褊佳人缠臂金。 这首诗,把美食比喻成美人的缠臂金,非常生动。 寒具是什么?它大概就是是油条的前身了。油条,宋朝又名:油炸桧、油炸果、油炸鬼、北方有种学名也叫它果子。 油条的介绍,郭德纲老师在作品里有讲过,上好的油条呈金黄色,用手拿可以立起来,而不是拿起来就弯掉。有人说油条要脆,错了!咬起来跟煤灰一样,说明炸过头了。油条要有嚼劲,但是不能像QQ糖似的。吃个油条先用剪刀剪,再用水服用,不行再拿火筷子往里捅,那可不行,这其中有哪些学问呢?容我卖个关子。

中国人的早餐清单里,少不了油条这个美食。只是近几年来,那些油条致癌的传闻让很多人担心起来自己的健康。当看到这个新闻时,我吓得赶紧关了电视,从此再也不看电视了。

大中华是一个了不起的民族,我们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无论走到哪,首先都会发扬起本土的美食文化。这也使得油条走出国门,落户好多海外华人区。如今连很多外国人,都对油条赞不绝口呢。

我国南方有下南洋的沿海地带,有一群老人。俗话说得好,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当吃不饱肚子的时候,他们不得不搭船漂洋过海,在外拼搏。有的人看见他们风光,却不知他们心酸。儿时,母亲经常爱说一个笑话:村里有个屠夫,听说下南洋发财,以为遍地是金子,临上船,还惊呼,忘记带扫把去扫金子!去了没几天,跑回来了,回来就说,原来他们在外面是扛沙袋,卸货,当苦力……

是的,就是这样的一群人,他们起早贪黑的赚钱,家门口旁边就有油条摊,但大家就是舍不得买。只能用眼睛看着油条下饭。后来,家里有长辈回来,带着我们吃了各种不同风味的油条,他儿子告诉我:老爷子吃饭就喜欢油条,曾经穷买不起,后来攒够了钱 ,支起了个修车摊。经济条件宽裕后,天天往家里买油条,现在也吃习惯了。

刚开始,老爷子挑选油条时一定会买个大的,觉得这样稳赚不亏。 后来,慢慢的,老爷子就发现,大的不一定就是好的,可能只是一个面疙瘩。那会儿,他的事业正处于转折期,合伙人提议出资将修车摊变成轮胎厂,他衡量了一下,还是决定保持现状。看着油条,老爷子有了自己决定。贪吃的你觉得占便宜,其实,可能那是别人卖不出去的,何必要去因为占便宜冒险买回来自己不爱吃的东西呢?

刚刚我在前文又提到,同样都是油条,区别为什么很大?

油条是一种面食,它对面,水,明矾还有碱有着很严格的配比要求。有人说,明矾不能食用,在我看来太片面,剂量大的话才会影响健康。当然,就算你再喜欢,也不能一次性吃很多。不然不致癌也积食了。有的商家为了让油条显得饱满,加入很多明矾和碱,还有一些面点师傅,手艺不到家,比例不对,做出来的油条太软,没有酥脆的口感。

任何事,只有尊重传统,才能更好的革新。吃在嘴里,美在心头。好与坏,吃的人心里如明镜一般。

一根油条是做人的诚信,中国生意人讲究“童叟无欺”。而如今,传统文化一点点流失,就是因为我在不断的创新过程中,没有遵循老祖宗遗留下来的传统工序。日本的刺身文化,为什么深受别人推崇? 因为他们保留了最原始的步骤。节省工序不是革新,油条的从面粉到面团,到油锅里,一切步骤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

当然,美食的魅力和环境有着很大的关联,如今的油条不是在大马路边支个锅,就是在凌乱的早餐铺子里制作,你端着一盘金黄色的油条,在马路上有心思慢慢品尝? 肯定三下五除二消灭掉,立刻赶往地铁。

如果,你坐在一个洁净的店里,面前用盘子装着数条金黄色的油条,倒一碟酱油(最好用生抽,老抽咸涩),再来一碗白粥果外加老板娘亲手磨豆做成的豆浆。夹起油条,沾点酱油,在往嘴里一送,一口咬下去,满嘴的油香,面的表皮微脆又劲道,再来一口白粥或者老板娘亲手磨的豆子做成的豆浆,真是,太安逸了!

有阵子吃腻了家里的饭,隔三差五只要起床早,就跑出去买早点,边吃油条还能边观看老师傅制作油条的过程,非常有趣。

据他说,这门手艺传了三代,他也一直坚持用最原始的方式制作。早点铺不大,却被老板娘归置的很整齐。我们的座位和灶台对望,灶台虽然有油却没垢,可见老板娘很注意卫生。灶台上架着锅,锅里翻滚着热油,不时传来阵阵的香味,让人有种饥饿感,锅上面还有一个小架子,用来给刚出锅的油条滴油。

我问老板:“为什么要放架子里滴?用滤纸岂不是更方便?”

老板笑着告诉我,这不单单是滴油,还让油条自己慢慢烘一阵子会更酥脆可口,而且,油条味道香味四溢,也会让路过的人经不住诱惑驻足品尝。

那一刻我恍然大悟,原来,还有这种门道。食物不全是大火催熟的,有技巧的人会在适当的温度中下锅,过早温度不够,没有劲道。过火,油温太高,黑了焦了又影响口感。就算炸,也不能放锅里炸到通体金黄。那样的油条,吃起来喉咙会产生不适,咽下去不但香味不够,反而有股苦涩感。

我又看了看,灶台后面是一个长桌,桌边是面粉。我问老板:“称,重这件事,是不是做久了就能凭感觉?”

老板笑着说:“我从来不信感觉,并不是没有感觉,只是我不希望凭感觉去做,一旦感觉错了,你卖不卖?卖了坏了招牌,不卖又浪费了。”

看着他们两口子的两默契的配合,一个称面,配比例。一个和面,切面,拉扯,下锅,一气呵成。老板用竹筷子,翻滚油条,看着热锅的油条慢慢受热变大,变金黄色,他的脸上露出了愉悦的笑容。

“每天过着这种机械化的生活,会不会累呢?”

“累,凌晨一两点起来准备食材,还要不厌其烦重复那几个动作,刚开始还有干劲,到后来为了养家糊口,就渐渐麻木了。但是没办法,毕竟这是我有生之年,唯一拿的出手的绝技了。”

敬佩之情油然而起,老板这样的人有很多很多,他们也一直渴望努力工作,让大众有口福,一起享受美食为生活增添的喜悦之情。

在中国,也有很多奢华的美食令人垂涎欲滴,但更多的是,大隐于市的寻常之物,可就是这些寻常东西,却是几千年文化的缩影。

每一个拼搏之人都是不屈的,他们犹如油条那样经过热油翻滚,才有了今天的“金身正果”。

我是吃过1000多种美食的年兽,欢迎您的关注,跟我共同走进各地美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