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餐馆为规避风险 为野鸟化名荷叶、小鸡、鲍鱼

来源:网络 2018年06月17日 14:24

“秋风起,候鸟肥。”(广州话正音字典里的粤语拼音为:cau1 fung1 hei2,hau6 niu5 fei4)

这句以粤语读来朗朗上口的俗语,折射出的是广东浓厚的食用野味文化。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南飞的候鸟被视作自然的馈赠,如佛山三水市还曾举办“禾花雀节”,用以吸引五湖四海的食客。

日前,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回复澎湃新闻称,广州市是全国重要的野生动物聚散地之一,受传统饮食观念、习俗方面的影响,仍有少数人认为食野生动物可滋补、强身,特别是每年的秋冬进补季节,也成为非法经营利用野生动物案件高发期。

“ 宁食飞禽一两,不食地上一斤 的观念根深蒂固,认为进食野鸟是大补,吃鸟已然成为一种传统。”生活在广东的护鸟志愿者李小云说道。

日前,澎湃新闻采访发现,为了规避检查,广州很多餐馆酒楼中,野生鸟类往往以化名现身,如夜鹭称 “夜游鹤”,禾花雀(即黄胸鹀)被称为“荷叶”、“小鸡”……

早在2000年8月,禾花雀和夜鹭就被国家林业局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三有动物”名录),在2001年又被列为广东省重点保护动物。

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称,一直以来严厉打击和强化宣传双管齐下,以倡导广大市民摒弃“野味滋补”的落后观念。

但经年累月而成的风俗,改变也并非一时。

广州从化区太平镇兴富市场内悬挂的禁止买卖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横幅

▲广州从化区太平镇兴富市场内悬挂的禁止买卖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横幅。

“鸟价水涨船高,吃鸟能体现身份”

在欧高平的记忆中,捕食候鸟曾是当地一件颇具仪式感的活动。

66岁的欧高平,是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居民。他告诉澎湃新闻,过去人们会特意为南飞到广东的禾花雀留出一块晚熟的水稻田,入夜后用竹竿撑起一张几十平方米的大网覆盖在这块水田上,最后在阵阵锣鼓声和鞭炮声中,成百上千受到惊吓的禾花雀扑到网上,无法挣脱。

广东食用禾花雀的文化在上世纪90年代达到高峰,彼时的佛山三水市曾举办“禾花雀节”,一时间三水北江大堤上吸引着五湖四海的食客,禾花雀的年交易数量高达数百万只。

1997年5月,在民间动物保护人士的强烈抗议下,广东省林业厅叫停了“禾花雀节”。

2000年前后,禾花雀开始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但捕杀与进食禾花雀的传统却并未消弭。

“一方面是认为吃鸟补身体的饮食观念还是很深,另一方面鸟越来越少,价格水涨船高,买家吃鸟能体现身份,卖家卖鸟能拿到高额利润。”欧高平说道。

多位护鸟志愿者及餐饮业人士对澎湃新闻表示,随着禾花雀的减少,特别是捕食禾花雀被视作违法行为后,食客主要集中在具备高消费能力的人群,中高端酒楼食用禾花雀仍比较常见,但此雀已非彼雀。

“我一二十岁的时候,禾花雀5分钱就可以买一串,太多了,那时就当改善伙食,(上世纪)80代后就越来越少,现在很多酒楼都是用相似的杂雀冒充禾花雀销售。”欧高平说道。

“现在想抓也抓不到了,尤其是禾花雀,哪里还飞得到广东,在沿途就被抓了。”欧高平叹息。

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被拔过毛的野生杂雀

▲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被拔过毛的野生杂雀,这些杂雀价格为三到四元一只,通常被当做“禾花雀”销售。

禽畜经销商李春告诉澎湃新闻,在巨大的利益驱动下,省外野生鸟类已成为广东市场的主力

基本上都是省外的,来源多样,候鸟迁徙的沿途省份都是重灾区,比如广东的禾花雀过去主要来自湖南等地,现在河北、山东等北方地区也是重要来源;现在禾花雀少了,吃夜鹭也日益成为主流,广东的夜鹭主要出自江西、安徽等水域较密集的地区。

广东省森林公安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至10月17日,广东全省共查获野生鸟类27414只,案件中查获的野生鸟类,有九成都来自外省。

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也回复澎湃新闻称,从近年来查处的案件来看,涉及非法经营利用的物种主要有白鹭、夜鹭、苍鹭等鹭鸟及绿翅鸭、黑水鸡、骨顶鸡、珠颈斑鸠、黄胸鵐等鸟类。

野生鸟类是来源于各异,从当地经飞机、火车、汽车等多种交通方式运输汇聚于广州,主要出售到省内的珠三角区域、潮汕地区及周边省份。

“火车运输一直是主流,这种方式运量大、运费低,公路运输中很多都是通过客车运过来,因为客车一般重点只会查人,不会查货,但是客车一般只运输活禽。”李春说道。

除了从省外“进口”,本地也有人 “以次充好”,将从附近捉来的杂雀,充作禾花雀卖给酒楼。

10月30日下午,澎湃新闻在广东省白云区一路边摊处看到,几名妇女的脚下散落着纷乱的羽毛,她们正用剪刀麻利地剪去已拔毛的鸟儿的双脚。

其中一名妇女低声告诉记者:“这些是附近捉来的杂雀,和麻雀差不多,三四块钱一只,能捉到这个就不错了。送到附近的酒楼,反正和禾花雀差不多,拿去一样卖。”

注意到记者拍照时,几名妇女立即警惕地围上来,要求删除照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