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保健品暗藏糊涂账 专家:食用不当会有害

来源:网络 2018年06月18日 13:57
老年保健品暗藏糊涂账

每位老人都希望自己拥有一个安康幸福的晚年,然而总有一些不良商家挖空心思去骗老人的养老钱,这其中,鱼龙混杂的养生保健品就是一个重灾区。老年人对自身健康关注度高又欠缺常识,这无疑使他们成为营销人员眼里的一块儿“肥肉”,于是在花样百出的忽悠之下,不少老年人不惜花重金买来号称“包治百病”的保健品“强身健体”,可结果往往是赔了健康又赔钱。

记者走访

披上“低调”外衣侵入老年人生活

据中国保健协会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年保健品的销售额约2000亿元,其中老年人消费占了50%以上。老年人成为保健品消费的主力,而这个消费群体的一个明显特征是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容易被忽悠。

“又是胶囊,又是药酒,还得搭配着吃,一下子又花了6000多块。”市民刘女士一边向记者展示着父亲“高价”买来的保健品,一边忍不住向记者抱怨,“花钱无所谓,关键吃了这么长时间也看不出效果。”如今,“老年保健品”已成为不少家庭中的敏感字眼,老人听之“两眼冒光”,儿女闻之“火冒三丈”。刘女士告诉记者,不论她怎么苦口婆心地劝说,这些保健品总是无孔不入,时不时就有新的产品出现在家里,加起来少说也得花了七八万元,不管用也就算了,还耽误事儿,不知老父亲是怎么被“洗的脑”,将保健品视为“神药”,身体不舒服,不愿去医院,而是去找卖保健品的推销员,提起这事儿,她就烦恼不已。

记者走访发现,如今的老年保健品市场,早已不是那个满处挂横幅写疗效、看见老人就推销的“张扬”年代,售卖方式更加“低调”、隐蔽,让老人在不知不觉中便泥足深陷。

日前,在南开公园、澄江路公园、人民公园记者随机采访了50位正在晨练的老人,其中表示接触过保健品的老人占到九成,涉及治疗“耳聋耳鸣、头晕目眩、心脏病、糖尿病、三高症、皮肤瘙痒”等诸多方面。不仅如此,接触的途径也是五花八门。有的老人是在自家报箱里看到宣传单,觉得疗效神奇,主动打电话询问;有的老人是在社区免费量血压时留下了自己的电话,被邀请参加养生课堂、领取礼品;有的老人则是在路上接到“免费理疗”的体验卡,走进保健品贩卖点……

老年保健品暗藏糊涂账

分析原因

为何老年人容易上当?

中国红十字心理救援队首席心理咨询师、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副教授单学娴分析说,老年人热衷购买保健品主要有这样几个原因:

1、老年期是指60岁至衰亡的这段时期,按联合国的规定,60岁或65岁为老年期的起点。老年期个体常会呈现出一系列形态学以及生理、心理功能方面的退行性变化,出现体能失调、记忆衰退、心智钝化等表现,明辨是非的能力也会降低。保健品公司很少去骗年轻人,就是因为年轻人明辨是非能力强,不会轻易相信。

2、老年人常常社会交往减少、信息闭塞,日趋成为社会的边缘群体,对于社会上层出不穷、精心设计、环环相扣的各类骗术了解不多,容易上当受骗,从而成为被欺诈的“高危群体”。

3、有的老人出于对生命终结的惧怕出现死亡焦虑,也有的老人由于机体功能减退、慢性病多发,比年轻人更加关注健康,健康的意识逐步增强,怀着强烈的重获健康、延年益寿的内心期望。由此,使得保健品公司有机可乘。

4、老年人积攒了一定的积蓄和养老金,也有独立支配自己财产的自由,常被保健品公司盯住,成为推销的重点目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