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自助包子铺走红 十四年没少一分钱没收一张假钞

来源:网络 2018年06月23日 00:15

想吃包子,把钱投在小桶里,自己找零,带走包子——因为老板只管做包子,不管收钱。这是一家特殊的包子铺,生意十分红火,而让顾客自助买包子的“习惯”,经营包子铺的夫妇俩坚持了14年。

衡阳自助包子铺走红

想吃包子,把钱投在小桶里,自己找零,带走包子——因为老板只管做包子,不管收钱。

这是一家开在衡阳市的特殊包子铺,生意十分红火,而让顾客自助买包子的“习惯”,经营包子铺的夫妇俩坚持了14年。以诚相待、以心相交,以心换心的包子铺,在14年里换来了什么呢?

包子铺:没招牌,有良心

10月31日凌晨4时,淅淅沥沥的小雨给雁城衡阳带来了丝丝凉意。每天的这个时间点,6岁的妞妞都在酣睡中被妈妈蒋细云叫醒,她得和爸爸妈妈去他们经营的小包子铺了。

衡阳市高新区紫云路北街,陈冬林把车停在包子铺的对面,蒋细云熟练地把一条空调被裹住还在熟睡的妞妞,小心翼翼地安放在车后座。轻轻关好车门后,蒋细云查看了一下车窗玻璃,发现留足了给孩子透风的缝隙后,折回包子铺和丈夫陈冬林一起忙活。

冰冷的雨滴打落在车上,妞妞浑然不知。而相比于哥哥的童年,现在的妞妞幸福了许多。

17年前,陈冬林、蒋细云夫妇从永州市东安县农村来到衡阳市谋生计,儿子小洁那时才4岁。初到这个陌生的城市,没手艺的夫妇俩做的是菜生意,住在亲戚家的一个车库里,“白天黑夜都得开着灯”。

和现在一样的是,夫妇俩凌晨三四点就得起床去郊区进菜,等折回市区菜市场,天才蒙蒙亮。和现在不一样的是,那时夫妇俩只有一辆二手脚踏三轮车。丈夫陈冬林骑着三轮车,蒋细云抱着儿子小洁坐在后面。

现在夫妇俩经营的小包子铺,是卖菜三年后才有的。

蒋细云说,她生活的改变,得感谢这小小的包子铺,当然,她首先要感谢的是教会他们做包子的老师傅。14年前,衡阳一位做包子的老师傅,看夫妇俩为人诚实、勤劳,主动提出要教他们做包子。

做包子不难,但把包子做好、顾客吃的放心称心却不容易。“它需要手巧,更需要良心。”陈冬林强调的“良心”,记者接下来有深刻的体会。

2002年3月8日,包子铺开业。虽是小生意,但为了得到顾客的信任和认可,一些朋友建议他们给包子铺打个老牌子。陈冬林却说,顾客的信任和认可,并不是花钱买个牌子能获得的。夫妇俩经营的包子铺,甚至连“包子”两个字都没有,却不影响生意的红火。一旁做鱼粉生意的陆姓老板对记者说,包子铺生意最好的时候,甚至要排队半小时才能买到。

十四年:没少一分钱,没收一张假钞

生意好的诀窍不仅仅是包子口味好,也源于陈冬林夫妇俩14年坚持的一个习惯。

当第一轮包子叠放在蒸笼里开始蒸时,蒋细云把一大叠零钱放在一个红色的小塑料桶里,1元、5元、10元、20元足足500元。对于为什么要放这么多零钱,蒋细云说等会就有答案。

凌晨6时,包子铺迎来的第一位顾客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大爷。大爷把一个小盆递给蒋细云后,便径直走到小红桶子旁边,熟练地把钱丢进桶里。与此同时,蒋细云已经把稀饭装好,又打包好了两笼包子一起递给大爷。

“大爷已经吃了我十多年包子了,没有提要求每天需要的东西便都是一样的。”对顾客的需求蒋细云如数家珍。

大爷走后不久,前来吃早餐的顾客渐渐增多。让记者吃惊的是,每个顾客都是直接把钱放进背对夫妇俩的小红桶里,夫妇俩忙得顾不上看一眼。一位带朋友来吃早餐的男子甚至刚进门便把一张百元钞票放进红桶子里,在包子铺里和朋友吃完早餐后再自己找钱离去。

从第一位顾客上门到卖完所有的早点,夫妇俩只顾做包子包饺子,其间完全没有接触钱也没有管过钱。顾客自找零,这就是夫妇俩坚持了14年的习惯。

衡阳自助包子铺走红

这个习惯,并不是最开始就有的。

“刚开店的时候,由于生意很好,忙不赢,而小生意请人又不划算,于是我们就想了让顾客自己找零这个办法。再说我们的包子饺子都是现做现卖,接触钱也不卫生。”蒋细云说。

起初,夫妇俩还有些不放心,一边做包子一边瞄一下装钱的桶子,后来渐渐发现,顾客都非常自觉。

“有意思的是,我们自己找钱的时候,还有一次接过一张百元的假钞,而让顾客自己找零后,没有发现一次假钱,钱也没有丢过。”蒋细云笑着对记者说。

甚至还有些顾客的做法让夫妇俩有些感动:“他吃完包子忘记付钱,我们也不知道,一个多月后还主动把钱补上。”更让夫妇俩没有想到的是,这种十多年和顾客的坦诚相待,让他们渡过了一场危机。

今年8月中旬,湖南电视台和衡阳当地媒体报道“衡阳黑心肉坊向包子铺兜售淋巴肉作肉馅”的新闻,事发地就在蒋细云所经营的包子铺所在区。该报道在引起衡阳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部门重视的同时,也波及了整个衡阳市的包子铺生意,甚至有包子铺因生意萧条关了门。

不过,让陈冬林夫妇担心的事情并没有在他们的包子铺出现。

“一个连钱都放心让顾客给付的包子铺,我相信绝对不会卖危害老百姓健康的包子。”一位带孩子来吃包子的年轻妈妈对记者说。

“现在大家对外面吃的东西有些不放心,确实是有原因的。我们选择相信顾客,顾客才会信任我们。这个社会,我想人与人之间起码的信任感还是要有的。”陈冬林很是感慨,“只要我们做一天包子,这个习惯我们就会坚持一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