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的美食吃不够!老刘教你几个稀罕特色美食!

来源:青海老刘说事 2018年07月19日 15:38

感受青海特色 品尝青海味道 感知青海故事

记住大美青海 爱上大美青海 爱上幸福西宁

首届西宁美食节唐道会场

光了美食节上吃可看这么多的特色美食,是不是不过瘾?老刘来教你做几样平时家中不常做青海特色美食!自己动手做的吃起来更香!

搅团馓饭

青海民间有言道:搅团馓饭,老汉娃娃的好饭。搅团,传说中是诸葛亮当年在西岐屯兵的时候,因为久攻中原不下,又不想撤退,为了缓解军队士兵的思家情绪,便换着花样增加饮食品种,于是,便有了这道特色的饭食,只是,那时的名字更有文化和军事内涵,叫水围城。

搅团馓饭

其实,搅团最浅显的解释应该是“用面搅成的浆糊”。在青海,常见豆面搅团、小麦面搅团等,极具民间特色。无论在燥热的盛夏,还是寒气逼人的隆冬,一碗或凉或热的搅团,便可令人唇齿盈香,回味无穷。

做法:

先准备一些豌豆面掺一点儿白面,有的就是用纯豌豆面来做,掺一点白面做出来的比较光滑好吃。

做搅团关键就是一个“搅”字。在锅内放少量油,根据面的分量倒水,烧至沸腾,一只手往锅里一把一把撒面,另一只手拿擀面杖使劲朝一个方向搅面,一边搅一边要添开水。

火要温以防粘锅,搅到稠稀适宜,面糊可以在擀面杖上“打旗”了,能一点一点往下掉就算完工了,稍焖片刻即可入碗享用。

“吃搅团要菜,打官司要赖”,这是在青海流传了很久的一句俗语,可以看得出,配菜对于吃搅团来说何其重要。搅团和凉面的吃法差不多,要预备几样凉拌菜:菠菜、韭菜、胡萝卜、黄瓜、莴笋;还要备好调料:蒜泥、芥末油、油泼辣子、醋……先把调料一一调在搅团面上,用小勺子压平,再依照个人喜好一样一样将凉菜夹到碗里,开吃。有的人家还做一些炸酱舀在搅团里,味道也不错。

洋芋津津

“洋芋津津”,酸辣醇香,冷热均可,四季可食。它浓缩着青海人的土豆情结。

洋芋津津

做法:

将洋芋用擦子擦成泥状。

之后加入4:1的淀粉,少许盐。当然你也可依个人口味加其他佐料入味,将其和匀。

下面就由铝锅登场了。

把和匀的备料平铺锅内。加盖过几分钟翻面。记住,锅一定要烧热。完了放油。中火为宜。

等两面焦黄就可以出锅了。

是不是你的口水已经在打转了。别急,下面还有工序呢!炝韭菜末,青海人叫它“韭辣儿”。

韭辣

可以啦,“瓤皮”切条盛盘,调上炝好的“韭辣儿”、辣椒面,再倒点醋,这个味道无非言传啊!

羊肠

羊肠是青海地方风味菜肴,是我们当地的群众在宰羊杀猪后用清洗干净的内脏加工制作的一种美食。在民间,俗称“扎筏子”。“筏子”是黄河上游一种古老的水运工具,是用吹满气的羊皮袋连接在一起,上面扎上木板,借用充气的羊皮袋在水面上的浮力进行运输的工具,而筏子肉团,因为在外形上与羊皮筏子相似,因此而得名。

烤羊肠

做法:

制作羊肠是极讲究的。得用新鲜全羊,先取大肠,经过多道手工整治,清洗洁净待用;再将心、肝、腰子及精选肉剁细成肉馅,拌上细切葱白、生姜末、精盐、胡椒粉,调和好,仔细灌人肠内。

将蒸熟的肉肠切段,成1寸许,待铁锅油热时,加葱花、鲜姜丝,入锅炒热至微黄,盛碗。浇上蒜泥、辣椒油、老醋,香气浓郁袭人。

炕羊肠

羊肠吃法一般有三种,一是切片后蘸醋、酱、蒜泥、辣子吃;二是切成块放在碗中,浇上热羊肉汤,调上蒜泥、香菜吃;三是切成较厚的片,在热锅中倒入少许清油,煎到外皮酥黄时食用。它的味道醇香四溢,鲜美可口,虽油而不腻,民俗有“先来的筏子比后来的肉香”的说法。

酥合丸

酥合丸的历史和起源已无从考究。在小编的记忆里,酥合丸是青海等地回族宴席中必不可少的一道甜点,在著名的8盘流水席中位列第五出场。

酥合丸可以说是一道重口味甜点,就好像西北人粗旷的性格一样,甜腻的无拘无束。爱吃的人赞不绝口,但是对于喜欢清淡的人来说,可能会有点无法消受。就是这样一道粗旷的甜点却有着非常精细繁琐的制作过程。

酥合丸

做法:

第一步:先来做酥合丸的皮和馅儿。先来说皮,酥合丸的皮是用上等的糯米制成。先将糯米洗净上锅蒸熟,这非常考验火候,糯米要做的不能太软,也不能太硬,这样才能保证不露馅儿又不粘粘。

再来说馅儿,馅儿的做法那就更讲究了,最主要的原料是羊油,确切的说是羊肠油,也就是羊肠子外面裹的那层油。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说西北的羊,按西北牧民的话讲,这里的羊吃虫草、喝泉水长大,羊肉香而不膻。所以这里的羊肠油也不会有那种难以接受的膻味儿。

新鲜的羊油在阴凉处晾干,剁碎,然后加入核桃仁、花生碎、葡萄干、芝麻甚至加一点玫瑰花,用白糖或者冰糖碎拌匀,捏成比乒乓球略小的圆球。用之前准备好的糯米皮抱起来,团成圆球,这个步骤也非常考验制作者的功夫,这可不像简单的包包子那么容易,包不好会漏馅儿的。到这里最基本的酥合丸原型就做好了。

第二步:炸酥合丸。炸最讲究的就是火候,油温要6、7成热,文火,做好的酥合丸慢慢下锅,炸至金黄色出锅,用圆底海碗装盛。一般海碗可以装15个左右的酥合丸。第三步:蒸酥合丸。炸只是给酥合丸上色的一个步骤,蒸才是要把它弄熟了。上屉蒸20分钟左右,等到酥脆的酥合丸都被蒸的软绵绵的时候,出锅,扣在盘子里,撒上一把白砂糖,点缀点葡萄干什么的,就大功告成了。

吃酥合丸一定要趁热,不烫嘴的时候一口咬下去,皮儿软糯可口,馅儿细腻美味。这甜腻的感觉绝对棒棒哒。不过酥合丸美味也不能多吃,尤其是有高血压高血脂的朋友,也只能浅尝辄止了。

焜锅馍馍

青海人把馒头叫“馍馍”。馍馍的品种繁多,包括花卷、油包、油香、焜锅馍馍等。它们是青海人餐桌上的主食。这里面最受人欢迎就是焜锅馍馍。

焜锅馍馍

做法:

焜锅是在普通发面里卷进菜油,抹上红曲、姜黄、香豆粉等民间食用色素,再层层叠叠地卷成红、黄、绿各色交织的面团(藏、回族同胞在和面时,有时掺进鸡蛋和牛奶),揉成和焜锅形状大小相同的圆柱状,放入焜锅内,埋在用麦草为燃料的灶膛或炕洞内的火灰里。

焜锅壁较厚,传热缓慢,麦草燃料火力均匀,热度适中,半个小时后即可出锅。

烙出的焜锅馍馍,外脆内软,绽开如花,色彩鲜丽,异香扑鼻。它的特点是省时,省事,制作简单,松脆好吃,携带方便,经久耐贮。

熬饭

传说当年有位皇帝在西北剿匪,兵败后又饥又冷,走进一位老婆婆家。老婆婆用萝卜、凉粉和土豆加入肉汤,炖了一锅热乎乎的菜汤。

皇帝吃后顿时浑身暖和过来,恢复了精神,便问其名,老婆婆不好直接说,就说:“珍珠翡翠白玉汤”。

熬饭中的土豆为珍珠,萝卜为翡翠,凉粉为白玉。虽然这个传说与朱元璋的故事如出一辙,不足为信,但也道出了青海人对熬饭的钟情。

做法:

煮熟的羊腿肉或羊排,切成小块,凉粉,切成正方形小块, 土豆,去皮后切成正方形小块,胡萝卜,白萝卜,切成正方形小块,豆腐干,提前炸制切成正方形小块,粉条,提前泡好剪成十厘米长的段,蒜苗切蒜苗花,备用。

主要调味料:精制盐、花椒粉,胡椒粉,草果粉,干红辣椒丝。

首先将煮了羊肉的鲜汤烧开后放白萝卜和胡萝卜块煮开锅,其次放入切好的熟羊肉块和土豆块儿,待土豆块和萝卜块都煮软熟后,放入凉粉儿和粉条,豆腐干并用调味料进行调味,最后将蒜苗花投入锅内。盖上锅盖,焖三分钟即可食用。

秃秃麻食

“秃秃麻食”,简称麻食,意为手搓的面疙瘩,是古代突厥人的一种常见面食。先将面和好,反复揉匀后切成小方块,再用拇指搓碾成一小卷,形如耳朵,故俗称“猫耳朵”;最后将做好的麻食投入沸水中煮熟,捞出后加入各种作料,或煎炒或凉拌或焖煮,食用方法很多。一般是放羊肉、浇肉汤,下葱蒜末,香菜末调味食用。麻食的做法比面条费工,关键是和面、揉面、搓面,因吃法讲究,富于变化而成为青海人敬客、迎宾、聚会等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道主食。

西红柿鸡蛋麻食

做法:

1)和面,面要稍微软一些,并醒二十分钟;

2)面团擀薄成1cm左右厚的面饼,再切成1cm宽的面条,切好的条用手在案板上稍微滚成圆柱;

3)圆柱均匀切成小面丁。

4)案板上撒面粉,用大拇指在面丁上轻微摁一下,借着摁劲轻轻搓一下,面就会卷起来,像一个猫耳朵的样子。表面稍微粗糙的案板易搓成形。

5)把“猫耳朵”煮熟。

6)各种蔬菜,切成开心果大小的样子,炒熟;

7)西红柿切小块,在锅中炒成酱,加足够的水,水开后放入青菜和调味料。

8)将煮好的麻食以及黄豆,炒好的配菜倒入汤中,大勺一搅,盛入碗中,滴几滴辣椒油。

麻食不仅可以煮着吃(俗称烩麻食),也可以用清汤煮熟后,捞起现炒(俗称炒麻食)。

背口袋

青海许多地方生长一种植物叫“萱蔴”,是一种可食的野菜,多生长在村落墙根、山野、路边、草原、坡地。

还有这么一说,当出远门临走时吃了这个萱蔴饼还能带来好运气哦!因其状如口袋也就是说出去能挣好多钱满满的装回来、所以吃萱蔴饼也叫“背口袋”“背口袋”——却是用萱麻草制作的青海高原特色小吃。口感:清淡,纯天然草香味、过程中除惯用食盐、清油(烙薄饼),青稞面(烙薄饼、散拌汤)和萱麻粉末(散拌汤)。

萱蔴

背口袋

做法:

首先做萱蔴饼!

当然还要散拌汤(开水锅开了后、下花椒、姜、盐等作料,搅拌、再加豌豆面)

将萱蔴糊糊舀到烙好的薄饼上卷成"口袋"状。

我们美味的萱蔴饼就这样做出来啦!萱蔴饼味道鲜美,绿色无污染,而且能败火清毒,是天然食疗佳品。

糌粑

在青海青稞大部分都拿来制作糌粑,而用青稞制作的糌粑也是青海人民的主要食物之一。

做法:

糌粑听起来新鲜,实际就是用青稞(属大麦类,有白色、紫黑色二种)晒干炒熟。之后不去皮,磨细。

青稞

青稞炒面

吃糌粑时,碗里放上一勺酥油冲入茶水添上糌粑,还可在糌粑里加入一些肉、野菜之类,做成“稀饭”,还可以加一些“曲拉”。

酥油

曲拉

奶茶

用筷子(食指)搅拌。一定要记住是用食指哦!它是有讲究的,搅拌时,筷子向碗底顺时针轻轻搅拌,以免茶水溢水碗外。然后转动着碗,并用手指紧贴碗边把糌粑压入茶水中,等酥油茶水融合拌匀,能用手捏成团(干)了,就可以享受这高原美食了。

胡椒眼眼

从儿时的记忆开始到如今,每逢家中有喜事或节下时分,妇人们总会一显身手,蒸上几屉糖包来配一桌子的菜肴。因为制作糖包的过程较为繁琐,所以大人们都会在几屉中挑出外形最佳的摆盘,留给重要的客人。虽说糖包制作繁琐,也始终挡不住儿时的我们想要跃跃欲试的心情。

做法:

1.面粉与酵母掺在一起,用温水和好、揉匀,待面团发起,兑入少量的食碱,或者从前一日醒好发面,次日加入干面粉,揉匀揉透。

2.晾干的牛油或羊油切成沫,核桃仁、枸杞、葡萄干、橙皮或橘子皮切成小丁,放入容器中,加白糖、红糖、熟芝麻、瓜子仁,搅拌均匀。

3.将醒好的面分成大小均匀的面剂,擀成中间厚、周围薄的圆皮,一只手半握拳,将面皮置于虎口处,将馅放入面皮中间,握在手心。

4.用另一只手从面皮四周向中间捏出六个花蕊,这一步也叫“收口”,是为了防止馅流出。再从花蕊外围朝四周捏出六个花瓣。

5.在花瓣边上捏两个小棱,好让“花”开得更灿烂。在六个花瓣中放入一颗或半颗红枸杞,可在花蕊中放入葡萄干,使得整个糖包活灵活现。

6.在蒸锅中加水煮沸,在蒸屉上撒少量干面粉,再将糖包摆入蒸屉,相互之间留有空隙以防粘连,用旺火沸水蒸15分钟左右,即可食用

来源:西宁晚报 网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