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门张家巷,老成都的美食聚集地

来源:成都同城会 2018年07月24日 12:46

过了北门大桥再往前走,便是张家巷,一个老成都熟悉的“城中村”。

这个新旧陈杂的闹市窄巷,同隔壁的曹家巷、梁家巷,交织着独属北门的人间烟火气。

短短几百米的张家巷,郁郁葱葱的枝叶染上了夏日的绿,熙熙攘攘的街坊沿街排布,空气中弥漫着铁锅烹煮出的饭菜香。

而在这样平凡无奇的表面下,隐藏着一条完美的“食物链”,养刁了嘴,温暖了胃。

住在张家巷,

就是住在了美食大本营

重庆麻辣小面▲▲▲

开在街口的重庆麻辣小面,一不留意就会错过。早上在这里来二两豌杂面和干杂面才算是一天的开始。

下岗实惠面▲▲▲

虽然没有曹家巷的网红下岗面名气大,这家开了十多年的小面馆,凭借着好口碑和好味道成为了无数好吃嘴的过早首选地。

呲溜一大碗浇满秘制汤汁的排骨面,大坨的烧排骨入味的恰到好处。

邵眼镜兔丁▲▲▲

每天都在排队的邵眼镜,是张家巷资格的老字号,吸引了无数好吃嘴儿来打卡。

店里的兔丁和耳片是资格的王牌,吃完满口留香。

王板鸭▲▲▲

成都人爱吃鸭子,从冒烤鸭到卤鸭子到甜皮鸭到烧鸭子应有尽有。而提到张家巷的鸭子,一定有王板鸭的一席之地。

在哑巴桥屹立了三十多年的王板鸭,鸭皮油亮,鸭肉细嫩。

实惠啤酒鸭▲▲▲

实惠啤酒鸭、农夫烤渔、梁智勇伟伟鸭脑壳是张家巷的夜宵三巨头,演绎着深夜的传奇美味,重口味会长最爱实惠啤酒鸭的辣卤串串。

在张家巷,临街的美食小店像隐藏的武林高手般,虽不是大火的店,依然有其过人的功力。

比如这家特色烤全兔,先卤后烤,买上一只回家看电视配啤酒之巴适。

在张家巷,

逛菜市是一件幸福的事

纵横交错的工人村农贸市场,印象里早已模糊了哪一半属于张家巷,哪一半属于曹家巷。

弯弯弄弄的巷子绕的人晕头转向,琳琅满目的菜品散发着泥土的味道,讨价还价的声音萦绕在耳旁,那股人间的烟火气在此刻变得真实。

我们不慌不忙的游走在蔬菜瓜果间,城市生活也跟着慢下来。

菜摊肉铺间穿插着洗衣、裁缝、理发、补鞋、、修钟表、家电维修等小店,保留着老成都的浓浓市井气。

市场深处的胖哥肥肠,没有门牌号,没有环境,一吃就是20来年。

端起家里的搪瓷钵钵,端一碗新鲜出锅的肥肠回家,煮点莴笋、土豆就是一道下饭菜。

导航都搜不到的李姐特色小吃,在红砖房居民楼里藏了整整19年。

香浓却不燥辣的汤底煮冒菜正好,秘制的红油和干碟是老顾客的隐藏菜单,在这里一人食八元钱就可以搞定。

提到蛋烘糕,老成都第一反应就是“北陆南贺”,一家是工人村里的陆记,一家是四中旁的贺记。

无数在张家巷、曹家巷长大的土著,从青钩子娃儿吃到工作成家,即使搬了家,依然对陆记念念不忘。

在这个喜新厌旧的城市里,很难想象一家小店可以27年坚守着儿时的味道,做着经典的老三样:怪味香辣、鲜肉三鲜、碎肉萝卜。

王记特色锅魁和甘记肥肠粉,依然是土著心中无法撼动的老字号。

汗水蒸腾的酷热暑气、街坊邻里的东家长西家短、上个世纪的红砖房.....

市井生活的迷人之处就是简单直接,没有花俏也没有秘密,孕育着道道美食,渗透进柴米油盐里。

在张家巷

这些是记忆里的坐标

临街的青砖瓦房后,这幢醒目的建筑属于曾经的省建总公司,现在统一规划称为:华西集团。

▲废弃的子弟校

爸妈在省建上班,出生职工医院的娃儿,住省建的房子,上省建的子弟校,在当年可是很骄傲的一件事。

而对于更多的土著来说,童年都留在了张家巷小学。

校门口的蛋烘糕和炸土豆,留下了无数学子放学后偷嘴的美好时光。

旁边的手提串串,有着浓浓的老成都古早风味。

回家前总会和小伙伴在鸿运干杂走一转,分享着五角钱的小零食。

民初时,法国领事署在张家巷天主堂隔壁,如今只留下了这座百年老教堂,默默的守着褪去浮华的张家巷。

十字路口的“拱背桥”,老土著们习惯把它称为“哑巴桥”,还有多少人记得这里的街机店和夜间活动的麻辣烫?

平素里的张家巷总是生机满满,格外有烟火气,纵横的小街小巷里有着鳞次栉比的老房子。

有的资深居民即使在别处买了新房,依然会继续住在这里。大抵是舍不得这里便利闲适的社区氛围,有着谙熟一切的日常琐碎。

在日渐程序化的城市里,出门就能遇到熟人是生活在张家巷特有的幸福。不知道未来它是否会随着变迁而消失,趁着还在,记得常回去看看。

你住在张家巷哪里?读的什么学校?

欢迎大家留言一起找张家巷小伙伴~

- END -

成都同城会出品

图 |666&Aly

文 | 蘑菇

主编 | 格格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