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豆腐的杭州人 把豆制品吃出了新高度

来源:网络 2018年08月21日 20:49
腐皮炒青菜

腐皮炒青菜

“豆腐西施”甜品

“豆腐西施”甜品

白豆腐

白豆腐

干炸响铃

豆腐脑

豆腐脑

杭州菜,有不少跟豆制品有关,比如响铃、文思豆腐,还有特别家常的杭州卷鸡。就像鱼香肉丝里没有鱼,杭州卷鸡里也没有鸡。

杭州人对豆制品很是热爱,从早上那一碗最具烟火气的豆腐脑,或是富阳出名的东坞山豆腐皮中可见一斑。不过,很多人不知道,看似简单的豆制品,制作工艺一点也不简单,是极其耗费时间的食材。不过依旧有餐厅,有创业团队,热衷于开发一系列的豆腐产品、豆腐菜,似乎以行动传递着一种简单又质朴的人生真谛:不要怕麻烦。

传统美食 13道工序制作一张豆腐皮

豆腐皮是做豆腐时从豆浆上揭起的膜。好的豆腐皮洁白或微黄,软而韧,折之不断,薄如蝉翼。江南一带,豆腐皮非罕物。但是做豆腐皮,的确是一门技术活。最近,开在赤山埠景区的餐厅浙里·本味,就将最原始的、做豆腐皮的过程一一还原。同时,这又是一家做诸暨菜的餐馆,所以你不仅可以吃到新鲜豆腐皮,还能吃到西施豆腐这样的诸暨名菜。

浙里的邱店长说,豆腐皮以黄豆、盐卤(或石膏)为原料。经清洗、晒干、脱皮、风壳、冷水泡胖、磨浆、煮熟、滤渣、皮锅灶成皮、挂晾、柴火烘干、弄齐、分离等13道工艺而成。这套工艺始自唐代,世代相传,代代相因,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每一道工序都不能马虎。

磨豆浆都是半夜起床,把浸泡了10个小时的豆子,用石磨细细地磨成豆浆,这就得花掉4个小时。之后就是煮豆浆,煮得浓浓的,这样才会起皮,才能捞上来。接下来就是滤豆渣,要用最密的棉布袋,一点豆渣都不能漏。因为带渣的豆浆很快会沉淀出锅巴,做不出好的豆腐皮。

乳汁似的锅浆初皱时,沿锅口微微吹一圈,就初步形成了豆腐皮。接着再吹风,竹篾条随风跟上,顺势将皮挑起,轻轻贴在竹棒上。紧接着,还是吹风,借助风势,将竹篾条抽出,豆腐皮就留在竹棒上。等到第四次吹风,将皮鼓起,好似肥白的鱼肚一样,乘势用竹篾刮掉多余的豆浆,使皮匀而薄,豆腐皮就制作完成了。

这样繁复的工序制作而成的豆腐皮,保持了豆腐的原味,又提炼出其中的精华,凝脂一般,入口绵长而清醇。

我们在家吃的豆腐皮,一般是晾干以后的;在浙里,却能吃到湿润的豆腐皮。一盘白切豆腐皮,共有14张豆腐皮,蘸着酱油吃便足够鲜了。你也可以让厨师帮你把豆腐皮制作成干炸响铃,或是找几株嫩油油的小青菜炒一盘腐皮青菜。

创意美味 艺术家跨界做豆腐甜品

现在,艺术家也加入了豆腐研究行列。

中国美院的设计艺术家团队与专业厨师一起,打造了一个跨界食物设计实验艺术项目——吃豆府。按照他们的说法,这是将传统美食进行创新设计,通过对食品本身以及相关环境器物、食物体验的再设计,挖掘味觉和视觉的新可能;同时,创造全新的“食物设计”互动体验,探求更深的食物设计人文内涵。

发起人、留德设计师胡方说,吃豆府以豆腐为主要研究对象,希望改变豆腐原有的呈现方式和食用习惯,打破预设食用美学的束缚,挖掘豆腐食用的种种可能性。胡方说:“我们卖的不是豆腐本身,而是希望通过与厨师的合作,营造新的行为和仪式,甚至是全新的饮食文化。”

比如最新作品——豆腐西施。这是一款豆腐做的甜品,他们找到了上海的一家手工豆腐作坊,这家作坊用的是东北非转基因大豆,加天然盐卤,熟浆工艺的使用,使得豆腐的营养价值与口感都较普通豆腐更胜一筹。他们的豆腐无添加剂,不使用消泡剂,而是用先进技术进行高压消泡,专业点卤师傅的技术更是重中之重。

豆腐西施选择了蛋白质浓度为9%-12%的豆浆进行熬制,而普通豆浆蛋白质浓度为4%-5%。搭配上其他材料,看着是豆腐,一口下去却是清甜柔滑的甜品口感;保留了豆腐的原质,有豆香又不会特别明显,绝对有惊喜。

不过,他们的产品目前还没有商业化,不对外售卖,只为各种活动定制。胡方还透露,他们的下一个作品,想寻找杭州本地的炸臭豆腐行家,再来一次跨界合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