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时候,在泾县农村
还没有那么多琳琅满目的零食
更多的不是山上的野味
就是家里的自制美食
如今像石磨豆腐这样的自制美食
已经开始变得珍贵难见
▼

今天,我们就一起
回顾一下,那些年在农村
我们一起吃过的豆腐是怎么做出来的

石磨豆腐
农村里长大的泾县人以前经常吃
从小看到大都自学成才了

说起它的制作程序
没有经历过的人是绝对不懂的
想吃碗高质量的豆腐,选材很重要
首先采选颗粒饱满色泽亮丽的黄豆
用水浸泡,一般两到三个小时为最佳
▼

然后就要推磨啦!这种老式石磨
在农村里,基本上每家每户都有
推磨很辛苦
通常需要两人一起或者轮流
旁边还要站个添磨的
话说添磨也是一种技术活啊
不仅要快还要准
不然很容易就被磨杆子打手
一两小时后
等所有豆子都磨成白色酱汁了
第一道工序才算完成
▼

为避免被骂“有前脚没后手”
用完石磨后要记得清洗干净
▼

然后竖起来晾干之后
再把它装回原来的样子
▼

接下来就该点灶烧锅了
烧豆浆有个小诀窍
等豆浆开始冒泡
就开始用微火
并用扇子扇火
直到豆浆被完全烧开
▼

豆浆烧开了就要沥豆浆了
沥豆浆听起来很简单
做起来一点也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首先工具要准备好
筲箕一个、扁担(碾架)一个、大缸一个
瓜瓢一个、纱布一块(豆腐袋)
工具准备好后
把碾架放到大锅上面
然后把筲箕放到碾架中间
纱布直接铺在筲箕里
把纱布铺平
与筲箕一样呈三角形
以便于更好的装豆浆
▼

再把煮熟的豆浆
一瓢一瓢地舀进去,
用力压
直至豆渣被完全分离出来
▼

锅里的豆浆舀完后
你会发现锅底有一层金黄的锅巴
锅底上的锅巴,可是小时候的美味
还有上面浮的那层豆浆皮!
▼

点豆花是所有步骤中最关键的一步
点嫩一点就是豆腐脑
点老一点就是豆花
一般在农村很多地方
都是用石膏点豆腐,用多少切多少
放到水头融化一下
倒在锅里匀一下
再将沥好的豆浆全部冲下去
这个技术掌握不好,一桌豆腐就废掉了
▼

微火焖个几分钟
刚刚的一锅豆浆就变成了一锅豆腐
要是再用筲箕压一下
就更棒了~
▼

当然,为了吃上美味可口的豆腐花
总是喜欢蘸点糖(黄糖、蜂蜜水)
吃上去嫩滑嫩滑的
不知多欢喜
▼


又或者在铁锅里烧上油
然后放入辣椒、大蒜等调料
再把豆腐倒进去煮一下
等豆腐汤烧开
豆腐完全入味的时候就可以吃了
看起来有点像现在的麻婆豆腐
▼

磨出来的豆腐
一般大人都会分一部分出来
然后把它压干做成老豆腐
▼


老豆腐、甭管是炒起来吃
▼

还是炖红烧肉吃
▼

又或是煮咸菜吃冬笋
▼

味道完胜现在外面卖的那些机器豆腐
▼

一桌老豆腐、留下几块
为了保存时间长
多的还要制成油泡豆腐
大块还是小块,根据自家需要
▼

以前农村条件比较艰辛
石磨豆腐来招待客人算是一道好菜了
石磨豆腐就是无数泾县人
忘不了的童年味道
就算现在在各大超市、菜场
都能买到豆腐脑、豆腐
却再也吃不出
小时候家里人在灶火边磨出来的感觉
也没有那么原生态了
▼

就连那些石磨,也开始消失不见
甚至变成了一无是处的摆设品……
▼

磨豆腐是七八十年代的父母
几乎都具备的一门手艺
那时候很多家庭都不是很富裕
吃的也没那么丰富
但是我们得到的都是
最健康、最原生态的食物
虽然简单,却很美味!
来源:宣城旅游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