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贺建
“我是带着使命来到这个世界的,我的使命就是让珍喜坊糕点做得更好。”采访中,糕点非遗传承人赵珍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话。赵珍是名90后,6岁时就跟着奶奶学习制作糕点。身为家族最年轻的一代传承人,赵珍为糕点传承注入了很多新鲜的活力。“我爷爷那辈卖糕点都是拉着排车走街串巷,我大伯和我父亲那时候是赶集卖。跟父亲学习制作糕点以后,我认为,我们有好的手艺,用的都是好的原材料,那我们为什么不能把它正规化,以品牌化的形式去运营,让更多的人品尝到我们正宗传统中式糕点?”赵珍说。
赵珍。
近日,在驿城区赵珍的珍喜坊工作室里,记者看到,各式糕点琳琅满目,龙凤喜饼、核桃酥、杏仁酥……小小糕点,凝聚着手艺人的匠心和巧思。
这位看起来羞涩温润、声音细软的90后姑娘赵珍,有着一双神奇的手,轻揉慢捻之间,便把散漫无序的面粉变成了一个个精致小巧的点心。
赵珍制作的糕点像艺术品。
小小的花生酥,在她的指间,几乎可以以假乱真。“我们的双手是有记忆的,它们经过我们反复操作,会形成一种手感。这跟打篮球一样,没有手感,可能球就投不进去,做面点也是一样的道理,这需要面点师大量的练习,不然就会逐渐失去这种感觉。”赵珍说。
天道酬勤。在反复的练习中,赵珍的技术进步迅速,并逐渐感受到了中式面点的魅力。“中式面点本身富有深意,我们可以深入地挖掘里面的东西,这种感觉非常美妙。”采访中,这位90后的传承人将一段关于赵氏糕点的传承故事娓娓道来。
正阳赵氏自北宋后期定居于蔡州真阳县(现驻马店市正阳县),距今已近千年,世代半耕半商,秉承“农为生计,以商兴家”的祖训,以制作传统糕点茶果获利,然后购置田产扩大家业,天长日久,终成为一方大户,方圆数里均为赵家田产。
赵氏糕点名声越传越远,后来赵家人被召进皇宫制作糕点。赵家人集百家之长,茶点制作工艺更加精湛。
民国年间,赵氏家族日渐式微。新中国成立后,赵家虽不再经营糕点,但制作糕点的手艺没有丢,嫡传子孙赵开源、赵根成父子逢年过节都要制作一批赠送亲朋好友。
赵氏糕点第十代传承人赵珍,6岁时跟着奶奶和父母学习家传糕点制作。她心灵手巧,对糕点有着天生的爱好和灵感,十几岁时,制作技艺便已超过前辈。
为了更好地传承本家糕点制作技艺,把传统工艺发扬光大,近十几年来,赵珍精益求精,并创办糕点工作室,把传承作为一种人生境界的追求。
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赵氏糕点也发生了一些可喜的新变化。
年轻人的创新思维为她的经营店铺提供了新的方向。赵珍开拓了电商运营,将线下经营转型为线上线下同时运营。在产品设计上,她将西式糕点制作技巧融入传统中式糕点制作中,将传统文化与年轻人的口味、消费习惯结合在一起,连续推出一批创新型产品,产品广受好评。
“中式点心是一种富含情感价值的载体,是情感连接的纽带,承载了很多美好的回忆。对于咱们中国人而言,人与人之间分享食物是一种特别亲切的行为,而点心便于携带、方便食用、精致小巧的特点,特别适合用来分享。”赵珍说。
美的东西当然要秀出来。赵珍喜欢在朋友圈秀她的赵氏点心。造型美丽的作品让赵珍拥有了大量的粉丝。有粉丝说:“能吃到这样的点心,作为驻马店人很开心。”
在这个过程中,赵珍也对文化传承也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我不断在思考,哪些东西可以被传承下来。后来我发现,只有那些美好的并且符合时代发展的东西才能延续下来。作为手艺传承人,我认为我们的使命和价值在于不仅要想办法将上一辈的一些传统的东西很好地继承和保护,同时,还要让它能适应时代的变化。”
为了让更多人关注和了解传统糕点,赵珍一有时间就在工作室举办糕点制作公益课。为了让公益课生动有趣,她还收集整理了一些与点心有关的故事。采访中,赵珍谈及中式点心的悠远历史,就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相传东晋时期,一位大将军感动于将士们日夜血战沙场,英勇杀敌,遂传令烘制民间喜爱的美味糕饼,派人送往前线,慰劳将士,以表“点点心意”。自此,“点心”一词广泛流传,并且成为人们走亲访友、表达感情时的首选礼品。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对酥香美味的点心从不吝啬溢美之词,宋代大文豪苏轼在《留别廉守》中称誉点心:“编萑以苴猪,瑾涂以涂之;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糕点在中国劳动人民的巧手下经历了无数次的改良进化,造就了现在丰富多样的中式糕点文化。
赵珍的珍喜坊工作室的创立就是希望能够让越来越多的人能从中式点心中感受传统美食之美,感受中华文化之力量,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传递出去,让中式点心走进千家万户。